春節,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。萬物本乎天、人本乎祖,祈年祭祀、敬天法祖,報本反始也。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文化內涵,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曆史文化。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、祭祀以及天象、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。古老傳統節日多數形成于古人擇吉日祭祀,以謝天地神靈、祖先恩德的活動。早期的節日文化,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、天人合一、慎終追遠、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;一系列的祭祀活動,則蘊含著禮樂文明的深邃文化內涵。
“年”的概念,來自上古曆法,《盤古王表》與《三命通會》均有載:“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,以定歲之所在”。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,“年”成爲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。地球繞太陽一周,曆法上叫一年,循環往複,永無止境。人們根據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節氣的不同,定出一年之歲首。原始意義上的歲首是指幹支曆法的“立春”。上古曆法“立春”分界(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)的基准線,位于今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;當節氣“立春”時,那一線以南的華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,但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冬。
古人写对联
上古時代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。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,上古時代人們以一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年開端的歲首,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衆神、祖先的恩德,祈求豐年。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,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迹;如嶺南部分地區(廣東)沿承有在歲首拜歲的習俗,新年期間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,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迹。
张贴对联
上古(古國時代):以立春爲歲首(上古曆法,陽曆,天象“鬥柄指寅”)。夏商周:夏朝以春季一月爲正月,商朝以冬季十二月爲正月,周朝以冬季十一月爲正月(陰曆)。秦始皇統一六國後,規定以冬季十月爲正月(陰曆)。漢朝初期沿用秦曆。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,即公元前104年,天文學家落下闳、鄧平等人制訂了《太初曆》,並吸收了節氣作爲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,將原來以冬季十月爲歲首恢複爲以孟春正月爲歲首。經曆代發展,後人在早期曆法基礎上逐漸完善爲當今使用的夏曆。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(陰曆,又稱農曆或陰陽合曆),直至今。
福到了
辛亥革命以後,逐漸改用公曆紀年(屬陽曆的一種,又稱格裏高利曆)。後來爲區別農曆和公曆兩個新年,又鑒于幹支曆二十四節氣中的“立春”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,因此便把農曆一月一日改稱爲“春節”,公曆一月一日改稱爲“元旦”。
竹报平安
遠古時代,已有幹支曆法(陽曆)及歲時的雛形。文獻《盤古王表》與《三命通會》均載:“天皇氏始制幹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”。十天幹曰:阏逢、旃蒙、柔兆、強圉、著雍、屠維、上章、重光、玄黓、昭陽;十二地支曰:困頓、赤奮若、攝提格、單阏、執徐、大荒落、敦牂、協洽、涒灘、作噩、閹茂、大淵獻。天皇氏的這一發明影響深遠,後世用于曆法、術數、計算、命名等各方面(北宋時編撰的官方正史著作《資治通鑒》就以這套幹支術語紀年)。幹支的發明標志著最原始的曆法出現,配合數字用來計算年歲。
一家人吃年夜饭
周代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十月獲稻,爲此春酒,以介眉壽。…十月滌場,…曰殺羔羊,…萬壽無疆。”文獻中記載了人們在十月收獲後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,此場景並非歲首節俗活動,周代以十一月爲歲首。先秦時期,南北風俗各異,各地風俗尚未融合、傳播、普及,歲首的節俗活動鮮見于中原文獻記載。
晚辈向长辈拜年
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,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,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,此後在文獻上漸出現了歲首祭祖的記載。如東漢崔寔《四月民令》中提到,“正月之旦,是謂正日。躬率妻孥,絜祀祖祢。”
親朋好友相互拜年
漫長的曆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。其中,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,已逐漸被淘汰,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,像貼春聯、貼年畫、貼“福”字、剪窗花、蒸年糕、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。
小孩拜年压岁钱”
舞龙舞狮,意寓吉祥
亚美AG旗舰厅APP下载 | 官网 ?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:優速網絡 ?
公司地址: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亚美AG旗舰厅APP下载科技園一棟整層(湖景大道與金沙路叉口金沙路1號)
電話:0769-89875346 傳真:0769-82010632 备案号:粵ICP備16128264號
生産基地: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亚美AG旗舰厅APP下载科技園一棟整層(湖景大道與金沙路叉口金沙路1號)
電話:0769-89875346 傳真:0769-82010632 手機:135-0980-1025
Powered by MetInfo 5.2.7 © 2008-2021 MetInfo Inc.
掃一掃,更精彩